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声明:本网站是我唯一授权的官方网站,任何个人及公司不得以魏云飞名义开设任何以商业为目的的网站     >>查看详情
活动记录ACTIVE RECORD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活动记录

专访 | 魏云飞:“程式化”创作与创新并不冲突

发布时间:2014-12-02 点击次数: 打印 字号:


采访时间:2014年11月27日
采访地点:天津美术学院魏云飞办公室
采访对象: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著名青年画家 魏云飞
记者:郭洋洋 袁逍飞


 



魏云飞,1978年生于河北怀来,2001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04年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山水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协理事,天津市河西区政协常委。其作品曾刊载于《美术观察》、《美苑》、《艺术美苑》等多种专业杂志。



魏云飞的作品就像他的名字一样,透着一种静气。在他的画中没有压人心魄的高山巨石,没有剑拔弩张的参天巨木,亦没有奔流如海的江河;唯有山色清幽,疏林秋晚,回溪清瀑,溪岸云烟,水村鱼舍,充满着平淡静穆的气息,好似与天地皖苏通神。


画室——馨若桂 气如兰 宁静以致远

曾经无数次想象过与画家见面的场景,想象着见面时候他们正在进行激情的创作,担心一个不留神就触碰到他们的艺术底线,而被无情的“赶出”;幻想着他们都是留着长发的艺术家,嘴叼烟斗,宽松衣裳正在地上进行艺术构思……可是,当真的接触到这样一些画家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他们也不过是平常之人,会留着三七分的“古板发型”,穿着我们平常人穿的衣服,并非想像中的那么文艺范儿。



这次相见是在天津美院魏云飞的办公室,进入办公室的时候刚好碰到有朋友向魏云飞索字,魏云飞礼貌性的向我们打完招呼之后就继续写字。未敢惊动,我与身旁搭档默默地拿出相机和摄像机,随时准备捕捉关键画面和所需镜头。

仔细观察,这是一件约20平方米的办公室,右手边靠窗户的位置是魏云飞进行创作的“基地”——一张绘画桌子,上面摆满了各种大小毛笔,各类宣纸,魏云飞正在案前书写。而其身后,则有一款硕大的名牌,上面写有“行素堂”三个大字。在魏云飞画桌的一旁是一个小小的“热带雨林”,上面摆放有吊兰、富贵竹,各种盆景和记录魏云飞成长道路的奖杯。在创作疲惫之时,想必这些小观景以及“玩物”为其平添了不少乐趣。

“得再写一张”,说着,魏云飞拿起一张新的宣纸开始折纸定尺寸。完毕,宣纸一铺,他便开始了新一轮的挥毫泼墨。窗外的阳光透射进来,将正在书写的魏云飞照耀得全身反射着光芒,不几分钟,魏云飞便郝然写下“宁静致远”四字,此四字正如其房内的各种牌匾所书:馨若桂,气如兰,宁静以致远。霎时,一股馨香扑面而来,来者将墨宝置于一旁并与魏云飞寒暄几句便离去。这是我第一次能够在画家的办公室内,如此真实、真切、深刻的体会艺术家所处的环境,着实让笔者深受艺术之熏陶。



永和在线对话魏云飞

永和在线:《羲之爱鹅图》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创作的?并且最终被2014年青奥会美术大展组委会收藏?


魏云飞:我个人非常向往古代的文人生活,对于山水画来讲,一定要营造出来一种悠远的古意,一种深深的传统气脉,因此有一段时间我画了很多文人雅士。

山水画里体现的也都是和风景画不大一样的,延续着古代文人的传统文脉的,体现的是一种文人雅士的气概,延续着文人的传统脉搏,并且有一个人文追求。



“羲之爱鹅”是众所周知的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大书法家喜欢在造化万物中体会、观察、提炼,将感受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羲之爱鹅图》是一幅山水与人物相结合的题材,传达出的是一种意境,可能正是这种意境打动了他们。


永和在线:本科期间是学习人物绘画的,研究生阶段从人物画跳跃到山水画,您是怎么过渡的?


魏云飞:其实在本科阶段我是比较偏爱山水画的,但是当时,天津美院的教学是以人物画教学为主,招生量比较小,造型课比较多,这也比较好的解决造型问题。在造型基础好的时候再进行山水画创作就会有一种驾轻就熟的感觉。

本科阶段,我对山水创作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并且在山水写生中间逐渐发现它们与自己的性情有一种契合点,再加上像白庚延老师、何家英老师对我的提醒,于是考研的时候就选择了山水专业。那时候,天津美院已经有将近十多年没有招到山水专业的研究生。

考上山水研究生之后,我就开始比较系统的接受山水画学习。从元四家(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到宋人山水。之后,我就确立了以元四家和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这一脉的沿袭思路,并一直沿袭着这种传统技法,传统的审美规律和传统的作画方法,传统的思维模式进行教学和创作。



永和在线:上学时候的心态和现在教学生的心态有什么不同?


魏云飞:在学院里面教学涉及的知识比较多。你要向学生传授知识,首先对知识要有自己的认识。在上学时候被遗漏的知识,现在在上课的时候就会尽量给学生解答。比如点景、花鸟、甚至山水都是重新回过头来去深入研究的,因此这是教学相长的事情。

有人说我的山水画是自学的,但是天津美院老师对我起到的作用往往是醍醐灌顶式的,方向性的把握。因此,我对山水的理解和认识是建立在天津美院的审美背景上的,它和其他美院是截然不同的。


永和在线:有人说,您的画太过传统,没有创新,您怎么看?


魏云飞:可能会有人认为我的山水画过于传统化,过于“程式化”,但是这就是我所追求的、我喜欢的。而且,我认为传统化、“程式化”并非中国画的缺点,而是它的优势。我们只有真正的记住它,将来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笔墨自由,而不是离开它,抛开它。它就像练习书法,你不可能抛开碑帖;写诗不可能抛开汉字一样,画山水就是不能够抛开传统。抛开传统的山水画就是没有根的,没有根的山水画可能是一幅比较不错的画,但是很难说是一幅好的山水画。



我认为的传统是活的,如果看到的传统和“程式化”都是死的话,那么画出来的就是符号的堆砌,就是城市化的累积,毫无任何意义。但是你要是通过生活中的临摹体会,通过印证以及不断的思考,通过生活观察体会写生,你就会找到你的“程式化”,并且这样的“程式化”是承上启下的,有自己语言符号烙印的。

因而,如果要表达意境、笔墨的性格、情感,一定是以程式化的形式表露出来的。这种程式化鲜活、真诚、有感而发,兼具笔墨美、造化美、个性美,这是所我们的追求。

所以,“程式化”和“创新”丝毫不矛盾,没有之前的“程式化”就谈不到“创新”,就很难达到山水画林泉高致、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永和在线:在日常教学中,老师总是会时刻影响着学生,那么您会具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将这种“程式化”传授给学生?



魏云飞:学习中国画最基础的就是要学会临摹,先记住这样的状态。中国画的学习就像是写字一样,起初我们不可能创作字,一定是要先临帖别人的字,画画同理。

高校扩招以后,很多学生对山水画的认知并不深,基本上对笔墨的运用还是处于空白的状态。这种条件下,我认为应该是以实践为主,加以引导,先向学生们阐释清楚在这些作品中能够捕捉到什么?美在哪里?它的造型规律,构图规律,笔墨的虚实变化规律、色、墨的配合,如浅绛等。再向学生示范,勤加练习就可以了。

我认为绘画就是要遵循一个“由技入道”的过程,因而并不提倡向低年级的学生讲一些玄之又玄的东西,这会让他们听糊涂。他们要先进入临摹的技法状态,这样才能够少走弯路。不管你有多高的才情、高度,首先都是要先落实到技法上的。古往今来没有人能够越过技法直接达到林泉高致的境界,只有笔墨传统技法扎实,才能够在未来游刃有余。


永和在线:您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道与自然对话,那么您是如何体悟山水、与山水对话的?


魏云飞:简而言之,就是我要用传统的写绘语言,表达我对写生多年来对于意境的一种追求,用传统的载体表达我对当下生活的关注。



我对传统的理解就是通过构图、色彩搭配、树木与石头之间的关系表达一种古人的意境。“传统”只是代表“过去”,并不代表“过时”。“传统已经过时”这种说法完全是一种误导,说这话的人是没有认真思考,没有经历绘画实践的。我自己在创作的时候是深深的遵循着这种文脉。

山水画表达的意境并非是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是客观物象对你内心的触动,触动了你内心追求的美,此时物象与意像两者一结合,你就会思考颜色怎么过度,虚实怎么搭配,而这些也恰恰是为内心的意境服务的。

技法是之前要掌握的,意境则是多年来的追求,场景打动你的时候,你就会思考要怎样通过客观环境表达出来的追求。因此真正的山水画只能够为知者言,因此在创作和教学中我总是保持着学术性,并不渴求所有人都能读懂。



永和在线:最近有没有计划性进行创作?


魏云飞:没有,因为我一直都是在做教学,我的创作基本上也都是与教学同步的。以前我对青绿山水有一定的回避,但是这两年我开了一门课程叫做“青绿山水画研究”,所以最近一段时间在探索如何让青绿山水恢复到富丽堂皇、厚重典雅的感觉。

青绿山水创作涉及到颜料、纸张、用水都是问题,画绿颜色、蓝颜色如果控制不好,容易影响格调,让人感觉俗气。既然开了这么一门课程,我就会特别留意一些经典的青绿山水原作或者是清楚的印刷品。像赵孟頫、钱选甚至一些文人画家如沈周、文征明等,我都比较关注。因为我要让我的画既有笔墨的苍润苍茫之美,又有工笔的细致之美,同时有一定的文人气息。

以前画画我会挑纸,但是现在不会,我会拿起纸来就进行创作。我会体会纸张和笔墨效果在传达古人思想的时候会有什么距离感,能不能达到那个效果。尝试比较多,但是并没有刻意的去计划性的进行创作。所以我一方面遵循内心的感觉,另一方面会听取朋友的建议,在下一步的创作和教学中让作品变得更好。


永和在线:对于艺术创作的态度,您持什么观点?



魏云飞:我并不提倡大讲才情的人,因为古人讲厚积薄发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像李可染先生说的那样,扎扎实实做苦学派,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没有细密、没有深入,也就没有概括,没有提炼,这就是我的基本的教学观点。

版权所有:魏云飞艺术官网 © 2013-2022备案号:津ICP备13005986号 技术支持:新动力网络 

津公网安备 120105021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