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声明:本网站是我唯一授权的官方网站,任何个人及公司不得以魏云飞名义开设任何以商业为目的的网站     >>查看详情
美术理论THEORY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美术理论

专业学术性刊物《美术观察》新近发表魏云飞文章“我对工笔山水画的理解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5-05-11 点击次数: 打印 字号:



一、对工笔山水的理解和认识


在传统山水画法的称谓中有,大青绿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浅线山水、水墨山水等,对于工笔山水的定义或界定,比较模糊。笔者认为,工笔山水并非特指青绿山水,而应是包括:青绿山水(金碧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和细笔山水(具备工笔画特征的浅绛山水,墨笔山水)。


工笔山水具有以下特点:


(1)工笔山水画的勾线用笔以中锋为主,线条工整且少有大的粗细变化,写意山水画则勾线粗细变化较大,用笔的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较强,尤其在笔的转折处,此特点十分明显。

(2)双勾技法的大量运用是工笔山水画的重要特征,山坡、水口、亭台、车马必勾得有根有据,树木刻画尤其精细,即便是结顶小枝乃至形态各异的树叶,都以双勾细画,谓之“夹叶”。写意山水画用笔较为自由随意,中侧锋互用,变化较多。树枝只需一笔画出,树叶可用墨点表现。

(3)工笔山水要在够好线条后,用淡墨或颜色由浅入深进行若干遍烘染,达到塑造山石形体的目的。染法在工笔山水画中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工笔山水画,应选择传统经典临习,“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以虔诚之心,向经典汲取。对范本的选择,也不宜过杂,“贪多嚼不烂”,应当抓住一两位大家的经典之作反复研习,继而再触类旁通。要善于发现、理解和归纳,掌握规律性的东西。并结合该作者的艺术生活历程,深入把握其艺术继承脉络和个性风格。


工笔山水画的入门是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关键的第一步,他关系着未来的山水画学习的高度与深度。笔者认为, 明代画家沈周,文征明的工笔山水画较适合作为初学范本,原因是:


(1)文、沈的工笔山水画作风平和中正,严谨磊落,赋色文雅又不失笔墨,在艺术特点上,强调共性,而不求新奇,初学入手,往往先入为主,不容易形成习气。

(2)通过对文沈工笔山水的学习,即可上溯宋元,也可下至明清,乃工笔山水学习的堂堂大道。


工笔山水画的用笔用墨要求与写意山水相较而言,偏于严谨、工整、细致、规范,但依然强调用笔的书写性和笔墨的丰富性。切不可将工笔山水的用笔用墨简单理解为勾边填色,细致的线条勾勒也要和钢笔、铅笔线条相区别,用色、用墨讲究用笔的顺序和势态,而非随意涂抹。



一幅好的工笔山水画,至少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1)工笔山水,无论青绿重彩,还是墨笔浅绛,它的气息必须是清澈、宁静的,这关乎到作品的气韵与格调。

(2)笔墨醇正, 敷色高雅,这是工笔山水画的第二要求。

(3)丘壑合山川之理,云水得林泉之趣,画面结构安排即在自然情理之中,又在观者意料之外。便人观之有流连忘返之感。这是讲山水画的位置经营。  

(4)总之,每幅好的工笔山水都有他独特的内在魅力,可谓各具特色,好画的标准虽不是唯一的,但其内在的艺术规律应当是一致的。学习者应多看经典名作,尤其要珍惜看到原作的学习机会,细细体味,日久必会有所悟所得。


二、工笔山水画的工具,材料及其使用方法


工笔山水画的用笔,勾勒宜用狼毫,因其有弹性,见力度。染色宜用羊毫,因其含水(色)量大,较柔软,宜于渲染。

学习工笔山水画的纸张需用熟宣,如清水书画纸、蝉衣纸,或根据情况,自制熟宣,方法是:将矾和胶各50克分别放在两容器内,各加入三碗水,化开后合在一起备用。矾纸时把调成的胶矾水用排笔或大板刷刷在生宣上,要刷匀,不匀容易花。上述胶矾比例是指一般情况而言,纸质的薄厚,气候季节的变化都会影响到胶矾的比例。纸厚,胶矾就应相应多些,气候干燥时多加些胶,潮湿时就多加些矾。“春加胶”“夏加矾”是人们多年来总结的一个经验,每个作者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习惯,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

隔夜的墨或色称为“宿墨”“宿色”,在工笔山水画中不能使用。因为隔夜的墨、色已经脱胶,在分染或渲染时,容易跑墨,污染画面,使作品失败。工笔山水画的临习中,一定要使用新研之墨(或新倒用的墨汁)和新调制的颜色,用后要将墨(色)碟洗净,确保下次使用的墨(色)干净。



三、工笔山水画的学习


1、工笔山水画的笔法有:中锋、侧锋、藏锋、露锋、顺锋、逆锋等。

中锋:笔杆垂直于纸面,笔锋尖部始终处于墨线中心,这样的线条圆润、厚重、挺拔

侧锋:笔毫的侧面运行于纸上,锋尖在墨线的边缘,这样的线条有犀利之韵致。

藏锋:顾名思义,要含蓄蕴藉,藏而不露“无往不利”,“无垂不缩”。

露锋:则锋芒毕露,有覆水难收之意。

顺锋:自上而下,从左向右行笔谓之顺锋。

逆锋:由上而下,自右向左行笔谓之逆锋。


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先生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五笔之说: “平”“圆”“留”“重”“变”。

运笔用力均匀“如锥画沙”,起讫分明,笔笔到家,不柔弱,不轻浮谓之“平”;行笔圆浑,“如折叉股”,不妄生圭角是谓“圆”;运笔不急不徐,“如屋漏痕”,“如虫蚀木”是谓“留 ”;深沉厚重,不粗疏浅陋,“力能扛鼎”“如高山坠石”是谓“重”;从有法到无法,随心所欲而不越规矩,谓之“变”。

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对用笔提出四个字“骨法用笔”,可谓言简意赅,细论起来,不外乎是一个人天分、修养、人格、才情、 用笔技巧 的 总和在点画中的具体表露。


2、工笔山水画中的墨色由浓到淡称为墨阶,大体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阶梯,当然,这只是概括的表述,在具体作画时,墨色可以分 出无数的层次,产生微妙的墨色变化。对用墨的要求是“清”“润”“沉”“和”“活”。“清”即用笔用墨要笔墨清澈,层层相积无浑浊相。“润”即滋润,虽干犹湿,虽渴尤润。“沉”即墨气沉厚而不浮躁,墨色入纸而厚重。“和”墨色丰富有变化,和而不同,浑然融洽。“活”即自然、丰富、不做作,生机一片。



用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A、积墨法:积墨法即层层相加,待第一遍墨迹干时,再加第二遍、第三遍墨。直到画面感到厚重为止。

B、破墨法:是指在第一遍墨未干之时,又加上一遍墨,使先画上的墨色发生变化。

C、泼墨法:“水墨淋漓嶂犹湿”可为“泼”字的注脚。泼墨法要求画家对描绘的对象要有深刻的认识,作画时根据立意,用大笔饱蘸浓淡相宜的水墨按一定的笔路大胆落纸,这个过程需要注意用笔的快慢节奏,泼出气势,要有气韵。待画面半干或全干时再整理收拾。


3、工笔山水画的染色,要求要打“底”色。石绿、石青、朱砂、朱膘,应敷设在底色上。简列如下:

石绿可以赭色、汁绿、花青打底色

石青可以赭色、 汁绿、花青、石绿、朱砂打底色

朱砂、朱膘可以赭色、胭脂、洋红打底色

矿物颜料(石色)易板实而难分浓淡,花青、汁绿、胭脂等色为植物颜料(水色),以其打底,能够使石色活泼而有层次变化。底色充分后,敷以石色,色彩感觉显得明快而沉厚。要薄施“石色”。矿物色(石色)要薄薄的染上去,数层渐加,一遍不足,干后,轻轻罩上淡矾水,使其固定,然后再加一遍。这样才能色匀,没有痕迹,而且沉稳而松秀。上完矿物色后,有时还可以用草绿,在花青或胭脂、洋红等晕染点勾,既可加强层次,又可使色泽明润。

一幅工笔山水画的色彩,应有一个主体色调,在大的色彩基调下,求小的色彩变化及对比。切不可各施其彩,五彩乱目,没有统一调子,杂乱无章。工笔山 水画的色彩丰富,是指统一下的丰富,统一单纯中的丰富与和谐,才是传统绘画色彩追求的高妙之处。



4、工笔山水画的构图规律,要注重以下几点:


A、起承转合:

起是开始,为画面之发端,承是呼应,是画面的发展与延续,转是变化,是画面发展的转折或变化,合为封合之意,是画面发展的完成和终结。

B、高远、深远、平远

三远法是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构图取景法则,见于郭熙的《林泉高致》。

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在中国山水画中,经常会出现三远法的结合,即画家观察不受自然景观中某一点,某一物的局限,也不受视域的限制,而习惯运用移动视点的方式,将不同角度,不同气候,不同环境,甚至不同时期看到的山水组织到一幅画中去,换句话说是,可以在有限的画面表现无限的大千世界,“咫尺千里入画图”,三远法既可单独运用,也可结合运用,但要力求自然生动,不可牵强附会,节外生枝。


C、主与宾:宋代山水大师李成认为“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一幅好的山水画必须主体突出,宾主之间相互照应,相辅相成,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喧宾夺主。

D、虚与实:虚与实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幅画,如果以山为主要描绘对象,那么山就是实,水就是虚,如果水为主要描绘对象,那么水为实,坡岸则代表虚,章法位置,大凡左虚右实,右虚左实,形制为实,空白为虚,黑为实,白为虚,有色为实,无色为虚,当然,虚实之间,并非一成不变,可相互作用,也相互转换。知白守黑,虚实相生,就是此理。

E、藏与露:古人作画很注意巧妙的处理藏露关系,山寺茅舍常半隐半现,山路往往暗藏于山根,画群峰或断或连,山溪、泉水则画上、下两段,中间隐于云雾树木中,郭熙认为:要使山显得高,拼命拔高它往往适得其反,在山腰处画烟霞(藏起一段)反能使山高大起来,这是极为高明的见解。

F、疏与密:古人强调疏密用了八个字“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强调拉大疏密之间距离的重要性,疏密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没有密,就显不出疏来,反之,若没有疏,密也就不存在了。近代山水大师黄宾虹先生对疏密关系有进一步的阐释:疏可走马,则疏处不是空虚,一无长物,还得有景;密不透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



四、对工笔山水画的继承和发展    


在山水画的学习过程中,“师传统,师造化,师吾心”是必不可少的三个阶段,对于传统的理解学习和继承,就如同学习汉语中的字、词、句,必不可少,没有对传统的学习,就无法表达造化,抒发吾心。

对于山水画的学习,我们应当研究传统,发现传统,光大传统而有所创新。就当下山水画的创作,笔者以为,对传统的学习,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


在对传统绘画的学习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A、理解传统中国画的精神内涵,认识传统哲学、美学与中国画艺术的表里关系。弄清、弄懂中国画的本质。

B、传统笔墨技法(包括构图、色彩等)是学习山水画必须解决的问题,笔墨技巧的不断提高,方可由技入道,步入山水画创作的自由王国。

C、中国画的学习和创作,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虽然没有技术不行),它要求学习者要不断的丰富,提高自己修养,如对文字、诗词、书法、音乐等其他姊妹艺术的汲取。


工笔山水画的创新发展,不应也无法拒绝西方绘画的影响,西方现代绘画,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如在画面结构、色彩、笔触、观念等方面,都有很多值得工笔山水画创作借鉴与学习。现当代的工笔山水画创新,都在这些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这说明,美是相通的,优秀的艺术门类之间是可以相互学习的。但有一点,我觉得,必须坚守:即工笔山水画无论如何吸收外来艺术精华,其作为中国画的本质特征(造境、笔墨、山水精神等)不能丢。应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版权所有:魏云飞艺术官网 © 2013-2022备案号:津ICP备13005986号 技术支持:新动力网络 

津公网安备 120105021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