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云飞
以有形之笔传无形之意
雅集式画展
6月19日,魏云飞举办了自己在天津的第一次个展。与由新闻发布会、媒体采访、自由参观组成的传统流程不同,整个画展被设计成一场文人雅集,来自不同领域的文人雅士聚集在此,品茗赏画,谈诗论道。画展位于古文化街的戏楼之上,戏楼外是喧嚣扰攘的游客,戏楼内则是一派典雅清静。一个看上去不满 10 岁的小女孩弹着古筝。魏云飞近年来创作的诸多精品小画与略显稚嫩的琴声构成了某种程度的对照,而画中的山水意境又与属于孩子的坦荡自由达到了一种形而上的融合。
前来观展的人很多,几乎站满了整个展厅。画展正式开始前,魏云飞偏坐一隅,与身旁的朋友低声交谈,并没有摆出主人家的姿态,四处张罗应酬。他流露出淡定从容的神情,是一种与山水画画家相当匹配的神情。
教学相长
画展第二天一早,《演界》记者来到魏云飞位于美院的办公室。 当天恰好是端午节,美院的“老红楼”很安静,一名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在采访开始前敲门拜访。与记者前一天见到的冷静淡定不同,魏云飞主动介绍起自己的学生,“这是一位非常有前途的孩子, 画得非常好, 你们互加一下微信,以后可以宣传一下。“学生认真地对记者说:“魏老师真是一个好老师,画品好,人品也好,全心全意为学生着想。这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的。”一位爱徒心切的老师形象赫然出现在记者面前。
身为天津美术学院的教师,创作与教学对魏云飞同等重要,甚至可以说创作也是教学的一部分,反之亦然。他认为身处学院内的画家应该把握绘画的学术特征,并反复指出自律的重要性。“无论是绘画还是教学都应该要有自律性。艺术的教授虽然是随意性的,看似是侃侃而谈,实际上却凝聚着一定时期自己对于艺术的思考。这需要老师本人不停地学习与沉淀,你的创作不能发生偏差,要保持住相对纯粹的学院气。”魏云飞越说越认真,“讲课是一个活人和二十个活人交流的活动,一个老师必然会带出很多个人的东西。这个东西一定得是好的。”为了传达这种“好的”东西,魏云飞一直督促自己必须要以身作则, 推荐学生看的书, 他自己会先重读多遍,所谓的“教学相长”也在这样的过程中悄然发生。
但以身作则不代表全盘模仿。魏云飞希望学生在向他学习的同时,找到真正的、独特的自我,“山水画本身是属于传统的。学生的作品在一定阶段与老师相似是很正常的。但他们不能一直处在这样的阶段,学着学着成为了另一个人, 这也挺可怕的。 ”魏云飞笑着摇摇头,“不过说得容易,做起来却是很难的。”
越是传统越是新
虽然鼓励学生树立风格,但魏云飞却强调这并不代表背弃传统。在他看来,传统二字应始终贯彻在对山水画的研习与创作之中。“我个人偏激地认为山水画一定要以传统面貌出现,以前我可能不敢这么说,现在越来越觉得一定是这样的。 为什么呢?因为离开了传统面貌就不叫山水画了,叫彩墨画、风景画、园林画都可以,但不能叫山水画。”
有人说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意义,堪称一部中国思想史。传统山水画并不刻意讲求造型、色彩,但往往越是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越需要心境的明晰与坚定。“山水画看似不够严谨,多一块石头,少一块石头都无所谓,但不管你怎么画,都应该传达出一种精神气质和意境高度。山水画不是风景画,画中的山和水不是特指这个山那个水,山水是古人的一种内心引导。看似非常简单,实际上却很难。”在魏云飞看来,山水画最大的魅力也正在于此——用看似随意的笔墨去传达绵远无尽的意境。他以书法作类比,“你的字应该要让人看到其中的风骨气质,笨有笨的气质,巧有巧的气质,都是好的。”
不可否认,当代中国人的审美取向深受西方影响,透视规律等立体感造型技法以及色彩学在中国的美术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现代人注重写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现代人忽略了真正的传统或者说对传统有一种认识上的偏见。大家会认为传统只是技术, 甚至只是符号, 这是大错特错的。 ”魏云飞并不排斥西方的美术理论,但对所谓的中西合璧持否定态度。“就像有人爱喝茶,有人爱喝咖啡。想要去创新,那么爱喝茶的就去创新茶,爱喝咖啡就去创新咖啡,不要想着去弄一种茶和咖啡的混合品,弄不好只会不伦不类。”对于创新,魏云飞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复古即是创新,“现在人们总喜欢说创造,这两个字表面上好像还听得过去,实际上是不成立的。如果你画山水画,但对其中的笔墨语言、造境规律都没有研究透,那是瞎画不是创造。 在当代, 你要真能画成古人那样,那就是很新啦。”
对接传统与生活
为了追求传统,魏云飞一直在临摹古人,不管是画青绿、淡彩、工笔、泼墨,都始终把握着传统的内涵。但坚持并不代表固步自封,他没有终日埋首故纸堆,慨叹古风不再,在坚持传统的同时,也在寻求与当代生活的对接。“再怎么埋怨传统的流失,它都已成定局。每一个画山水画的人都面临着怎么把传统和生活衔接在一起的问题,谁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好,谁就成功了。”
魏云飞从未放弃从生活中汲取绘画的灵感,他的艺术之路与生活轨迹始终紧密贴合在一起。幼时,因在家中无人照看,他被带到母亲任教的乡村小学旁听,和其他孩子一起上美术课, 当时的老师见他画得不错,鼓励他要继续画下去。上学后,他成为学校黑板报的专属画手,参加了许多美术活动。中学时代,他甚至用一个月买面票的钱拿去买画册。父母见他对绘画实在着迷才在升入高中后让他正式学习美术,随后考入在国画领域首屈一指的天津美院。
大学生活给魏云飞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松”。作为艺术院校,天津美院没有给学生设置诸多条条框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自由寻找艺术带给自己的感受。“当时还没有扩招,艺术院校还保持着与综合院校很不同的校风。我们一个班只有十个人,一个系的老师比学生都多,那时市场也没有现在繁荣浮躁。老师们很年轻,经常出现在校园里。 我们会和老师一起溜达、下棋、打网球。生活中和老师的接触机会非常多。”
宽松的学习环境对于求知若渴的魏云飞来说再好不过,他甚至曾逃课去学习油画,办高考美术班,与各种行业的人打交道。魏云飞将这些经历当做成长过程中宝贵的养料,“让我不会完全的书生意气,但也不会过于世故圆滑,在无形中赋予了我很多的力量。”魏云飞上大学时,课堂上以教人物画为主,对于山水画的传授寥寥无几。“既然我对山水感兴趣,那就只有自己画, 画完之后再找老师请教。 ” 如此洒脱,后来会选择以追求自由境界著称的山水画作为主攻方向也就不足为奇了。
魏云飞的创作习惯也随着他的生活变化而变化。学生时代,因为囊中羞涩,在学校里拿几个三合板摞起来画,“有时候都能画出洞来。”留校任教后,生活条件渐渐改善,他开始让生活诗意起来。他在天津有多套画室,将它们布置得古色古香,在充满古意的环境中作画。“我将光线调得很暗,接近古人的状态,坐在里面,静心思考。”
生活中的魏云飞除了绘画,还喜欢收藏。字画、 近现代的文人书法、 信札、 古典家具、文房用品都是他的收藏对象。“通过鉴赏这些藏品,自己的审美品位和思想深度肯定会有很大的提高。”魏云飞指了指贴在墙上的字帖,“我买到一幅字,就会去查他的作者以及他的历史背景。贴在墙上,细细品味词句所表达的含义。我把喜欢的字都挂在我家书房里,累的时候,就抬头看看。”
我的偶像“四王”
我最初学习山水画时喜欢那种画真山真水的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渐渐明白了什么叫山水画的内美。以前我看到的只是形似,后来感受到山水画画的并不是自然界的山和水,而是以自然界的山山水水为媒材、契机,画出自己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对我影响颇深的是在历史上存在一些争议的“四王”。
“四王”是清代绘画史上一个著名的绘画流派,由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人组成。“四王” 在艺术上强调“日西临摹” “宛然古人”,脱离现实醉心于前人笔墨技巧的路线,人们对他们的评价褒贬不一。一些人批评他们保守,画作层层积染, 个性面目不强, 成了古人的奴隶, 笔下符号多于感受。
可是当我仔细赏读他们的画作时,却发现他们的画其实相当内敛,不故作张扬,不张牙舞爪,也从不需要摆出什么姿态。他们在对前人笔墨进行自我消化后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人画风格。
“四王”对我的影响有两点,其一是他们画作中所展现的中国文人画的书卷气以及舍笔墨而无其它的艺术追求。中国山水画的面貌从古至今没有太大变化,变化的其实是作画者的心境。因此倘若要对山水画进行创造,实际上是向内,向心求的过程,是一种修养的传达。“四王”的艺术修养很高,他们对前人反复临摹的过程其实也是不断地向自己的内心苦苦求索的过程,最近几年我对“四王”进行了大量的临摹和练习,也是在学习他们那种心境。
其二是在教学上。作为一名老师,我要给予学生的往往是画作中的共性和规律。从教学上来讲“四王”是我们更深一步认识宋元的一个阶梯。当一个初学者看到一幅繁密的宋画往往无从下手。我们看到“四王”的山水,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大师。
“四王”对前人大师的谦卑态度既体现在其画作的内涵当中,又是一个作画者能不断进步的重要基础,这对学习山水画来说非常宝贵,很值得人们学习。
文 | 魏云飞
※ 魏云飞
Wei yunfei
1978年生于河北怀来,2001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04年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现为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系主任、副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天津美协理事
天津市河西区政协常委
国家“131”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