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魏云飞的山水作品,仿佛置身于空气清新、纯净澄灵的山林,使我们的心灵不由感觉到无比的轻松、愉悦和舒畅。看他的画,可以远离都市的喧嚣和社会的噪杂,尽情的享受自然,体验生命。体会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闲适与自得。
作为当代画家,其作品的取材,立意以及构思无外乎有两方面的资源可借鉴参考,一个是古人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即师古人;一个是当下我们正在历经着的生活和客观的宇宙自然,即师造化。
就“师古人”而言,传统是基础,正如荆浩所言:“书画者,名贤之所学也。”魏云飞在自己的绘画中借鉴了古人的资源。在前辈老师的关心指导下,他广泛研读画史,画论,反复临摹历代名家经典,吸收宋元及明清文人画的精髓。这使得他,对于古人绘画中的技法手段、章法构成都谙熟于心。所谓心中有师,则笔头有准;师久能化,则面目可成。对待古人的经典,他并非照搬照抄,临摹了古人画面中的某一块石头、某一个山头,他却能获得其中蕴含的造型规律和笔墨特点,在自己创作时做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处理。这说明了他高超的转化能力,因为他在学习传统和观察自然山水时融入了自己的心灵关照,物我合一,追求的是自己理想中的山水。由此我们可以感到魏云飞的极其睿智,他首先以深邃的眼光审视古人之心,然后再以古人之心关照自然山水,并融入当下的时代精神和自己的情感思绪。因此,看他的画,似乎能使我们与古代名家经典进行交流与沟通,这是他立足现代人的生存经验重新审视古人文心的必然结果。
对于“师造化”,自古至今已有很多人论述过它的重要性。比如南朝的山水画家和理论家王微在他的《叙画》中主张学习山水画,必然对自然美发生情感,所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正是这种面对自然造化,而引起飞扬浩荡的神思,才使画者在描绘自然山川时把自己的情、神、心、意融入画面。所以说古人的笔墨是有限的,而自然宇宙的变化是无穷尽的。只有走进自然、深入生活,艺术之思才能源源不断、随手拈来。对此,魏云飞是深有体会的,他非常注重写生在绘画中的作用,但他的写生所描绘并不只是山川丘壑的自然属性,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所感所思,展现的是自己的心性,自己的情怀。所以,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把握不是照相机式的再现,而更加注重山川气息和造化神韵,写山水之骨,得山川之气,感悟山水之精神,得山水气象之素养。
山水画的意境表现出作者的个人襟怀和审美倾向。中国的山水画所追求的最佳境界就是自然清逸、旷远空灵、淡泊宁静。魏云飞正是立足于这一基点进行他的山水画创作的,他的作品质朴、旷远、清幽、雅淡,给人以如沐春风之感。使人观之仿佛可以在其中自由、畅快、闲适的任意穿行,轻松自然、无拘无束。营造出一个独属于自己的清雅山水世界,映射着自己心路历程的“精神独白”。
魏云飞这样描述自己的学习状态与艺术追求,“不断的与古人对话,跟传统文化交融。在这心摹手追的过程中,如同与古人对面而坐。微妙处,静观中,以古人喉舌传今人之肺腑,以古人面目表今人之心声”。这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高妙之处,也是魏云飞因心造境的艺术手段。画家自身的实践与古人之心的契合在交流中达到一种领悟和神会。李可染先生曾说:“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与古人交流,向古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创造,而并非一味模仿。学以致用才能够体现学的意义和自身创造的价值。魏云飞从自己的切身生活出发,吸收古哲先贤中与自己的个性,气质相吻合的营养,创作出诗一样的画面。这是他学的表现,也是他创的表现。魏云飞说:“我们毕竟不同于古人,今人应该有今人的面目,就像石涛说的笔墨当随时代,这需要极大的耐性和悟性。我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能够加深自己对于山水的领悟,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学问修养。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在现在的选择的道路上更加持久地走下去,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艺术是永无止境的追求,这还包括一些天分在里面,不仅仅是勤奋所能够达到的。魏云飞恰恰是二者兼得的,他对艺术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和洞察力,并且不管外界如何变幻,始终持之以恒的坚持自己的追求,并现自己的心性与心象,传达着现代人的情感追求和精神向往以及生活期待。
魏云飞是个有自己想法的画家,他没有在纷繁的花坛上随波逐流,而是坚定的选择了属于自己的路。相信魏云飞一定会通过自己的不懈追求在艺术的道路上开拓出更美好的前景的。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 姜陆
2012年10月